位于潍坊十笏园街区的“郑板桥纪念馆”,是为纪念在潍县做了7年县令的清朝廉吏郑板桥所建。
郑板桥是清朝初期“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他是有名的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更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正廉洁的好官。他为人正直坦荡,洁身自爱,为官多年,他以公自约,以廉自律,严于律己,公私分明,不徇私情,不贪不占,甘守清贫,留得的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郑板桥认为,做官要做个“好官”,而做好官的职责、目的在于“泽加于民”,即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要让百姓得到幸福、实惠。他的这种爱民是发自内心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又真切地反映在了他的艺术创作活动中。
郑板桥在潍县7年,做了许许多多“泽加于民”的好事。他做官不讲排场,出巡从不打“回避”和“肃静”牌子,不许鸣锣开道,经常穿着布衣草鞋微服访贫问苦,十分接地气;他时常拿出写字作画的稿费,帮助贫苦无依的孤儿;他在任潍县7年,有5年灾荒,为此他责令富户轮流施粥,还带头捐出俸禄。灾情严重时,他不惧上级责罚风险,未经朝廷批文就开仓赈灾;得知百姓无法归还粮食,郑板桥干脆让人把债券烧了,以解百姓之忧;郑板桥秉公断案,没有留下积案,没有抱怨的民众,一段时间里监狱中一个罪犯也没有。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在字里行间充满对百姓的关注和同情,这样的情怀,在当时是极为难能可贵的。从潍县离任之际,他虽仅有三头毛驴驮着行李书籍,别无长物,却获得了满城百姓夹道相送,一片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