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战国错银铜镦 古代青铜工艺瑰宝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8-04-07 10:58:34

图①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图①,资料图片),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宁夏地质博物馆筹备处,原址位于银川承天寺院内。2008年9月,宁夏博物馆新馆开馆。作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献礼工程,新馆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侧,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

现馆藏文物5万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57件。馆藏中,水洞沟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新石器时代“菜园文化”陶器和石器、春秋战国时期西北游牧民族青铜器、两汉考古出土文物是博物馆的重要特色。西夏文物的收藏数量和质量为国内文博界所瞩目。

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名副其实的“重量级”国宝

1974年出土于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东碑亭。长68厘米,宽65厘米,高62厘米。圆雕,白砂石质。

方形底座上男性作跪地状,俯首前视,面部浑圆,粗眉上翘,双目圆睁,高颧塌鼻,腹围肚兜,双手撑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其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分别译为“小虫旷负” “志文支座” “瞻行通雕写流行”。背部还阴刻一行汉字“砌垒匠高世昌”,为石雕工匠的姓名。

在西夏陵区先后出土了十几座这样的支座,但刻有文字者唯此一件,因此弥足珍贵。这座雕像着重刻画了男性面部表情及双臂动作,充分表现因负重而用力支撑的力度感,反映出西夏石雕艺术的独特风格。根据其出土地点,判断其当时应该是作为碑座或柱础。

这件文物重达1吨,方方正正,四周没有抓托,底端平整,工具无法进入。这给布展人员造成了一定困扰,每次移动,都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将它安全地摆放在展台上。从此,这件支座还多了一个外号——“重量级文物”。

战国错银铜镦

古代青铜工艺瑰宝

高6.9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2.6厘米,1968年于固原县头营出土。

銎(qióng)口微敛,弧腹,肩部内收,下腹内收,近底部外撇,平底。外腹部用错银工艺构成连弧纹、卷云纹和几何图案,银线纹饰变化自然,平滑光润,瑰丽精巧。

镦(duì)是春秋战国时期矛戟柄末端的圆筒形铜套。《礼记·曲礼》载:“进矛戟者,前其镦。”战国时期,诸侯将领在戈、矛、戟等武器的长柄端套镦,可使柄端不开裂、手柄不磨手,也可装饰长柄,使武器看起来别致精美。

错金银也叫金银错,兴盛于春秋中晚期。错金银工艺包括镶嵌和错两种技术。其制作工艺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预铸出凹凸的纹饰或字形,再用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丝、片,再用厝石磨错,使嵌入的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最后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表更加光艳。被“错金银”工艺装饰过的器物表面,金银与青铜互相映衬,装饰的图案与铭文更显华美典雅。

西夏鎏金铜卧牛

神秘王朝的辉煌见证

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4厘米,重188公斤。1977年于西夏王陵M177号陪葬墓出土。

铜牛体形硕大,比例匀称,跪卧姿,显温驯之态。双耳直立,双眼圆睁,炯炯有神。颈背部肌肉轮廓分明、清晰有力。铜牛中空,外表通体鎏金,采用传统的外范内模技术,集塑形、铸造、鎏金、抛光等工艺于一体,代表了西夏冶炼铸造工艺的极高水平。

这件铜牛形神兼备,其艺术境界令人赞叹。西夏能铸造如此精美的鎏金铜牛,表明当时的冶炼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

西夏是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历经十帝,享国189年。西夏时期也是汉唐以来宁夏平原农业经济的一个繁荣时期。从这件铜牛和甘肃安西榆林窟西夏壁画中的“二牛抬杠”《犁耕图》来看,西夏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了和中原地区相同的耕种方法,这和史籍上西夏“耕稼之事,略与汉同”的记载相吻合。随葬如此精美的铜牛,说明了牛和牛耕在西夏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为西夏农业发展进程提供了实物佐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