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古人讲究“孝莫重于丧”,故而孝行图成为墓葬装饰的重要题材内容。古人认为将孝行图装饰在墓中,不仅能表现出墓主人崇尚孝道的品质,而且还能帮助墓主的灵魂顺利升仙。
在阳泉博物馆中,收藏有四块砖雕,这四块砖雕是1965年在平定县锁簧镇管道沟村出土,讲述的是古人孝道的故事,其中三块来自二十四孝故事,另一块则是赫赫有名的“曹娥投江”的故事。
“杨香扼虎”砖雕,灰陶质,长方形,长30.3、宽15.6厘米。砖面内凹凿成壼门状,壼门开光内浮雕两个人物,一人屈肢骑在老虎背上,瞪着双眼,用双手用力紧抓虎耳,另一人倒在虎的前方,惊恐万分。这是二十四孝故事中“杨香扼虎”的故事。
《杨香扼虎》讲述了晋朝孝女杨香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十九则故事。晋朝顺阳人杨香,杨丰之女,14岁那年,跟随父亲杨丰到稻田里收割稻子,忽然蹿出一只大老虎,扑向杨丰,一口将他叼住。此时杨香手无寸铁,她只知道保护父亲,完全忘记自身安危。紧要关口,她奋勇冲上前去,用力抓住老虎的脖子,不肯放松。老虎终因喉咙被卡,无法呼吸,瘫倒在地上,他们父女才幸免于难。
“原谷谏父”砖雕,灰陶质,长方形,长30.3、宽15.6厘米。砖面内凹凿成壼门状,壼门开光内浮雕三个人物,右边是一位老者,坐在那里显得老态龙钟,面前是一副担架,左边一人穿戴整齐,头部端正正在倾听着什么,中间是一位小孩子,正比画着手指,好像在向左边的大人讲述着什么。这是二十四孝故事中“原谷谏父”的故事。
《原谷谏父》讲述了原谷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一则故事。主要讲了原谷的祖父年纪大了,父母非常厌恶他,就想把他抛弃。此时的原谷刚好15岁,好言规劝父亲说:“祖父生儿育女,一辈子勤劳节俭,哪里有父亲老了就抛弃的道理呢?这是违背道义啊!”父亲不听从他的劝告,做了一副担架,把爷爷抛弃在野外。原谷跟随在父亲后面,把担架收了回来。父亲问:“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就给你们用,我就不需要再做这样的器具,因此先收起来。”父亲听了以后感到非常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又把祖父接回来赡养。
“弃官寻母”砖雕,灰陶质,长方形,长30.3、宽15.6厘米。砖面内凹凿成壼门状,壼门开光内浮雕两个人物,左边一人手持拐杖,身体略向前倾,坐在炕沿边;右边的一人双膝跪着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头微微向上抬,嘴开着像是在诉说什么。这是二十四孝故事中“弃官寻母”的故事。
《弃官寻母》讲述了宋代的孝子朱寿昌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十三则故事。朱寿昌的父亲朱巽是宋仁宗年间的工部侍郎,寿昌庶出,其母刘氏是朱巽之妾。朱寿昌幼时,刘氏被朱巽遗弃,从此,母子分离。朱寿昌长大后,荫袭父亲的功名,出而为官,几十年的仕途颇为顺利,先后做过陕州荆、南通荆,岳州知州,阆州知州等,然而他一直未得与生母团聚,思念之心萦萦于怀,以至于“饮食罕御酒肉,言辄流涕”,母子分离后的五十年间,他四方打听生母下落,均杳无音信,为此他烧香拜佛,并依照佛法,灼背烧顶,以示虔诚。宋熙宁初年,听人传说他母亲流落陕西一带,嫁为民妻,他又刺血书写《金刚经》,并辞去官职,与家人远别,千里迢迢,往陕西一带寻母,并与家人道:“不见母,吾不返矣。”精诚所至,朱寿昌终于在同州找到了自己的生身母亲。当年母子分离时,寿昌尚年幼,五十年后重逢,老母已七十有余,寿昌也年过半百了。寿昌母刘氏离开朱家以后,改嫁党氏,又有子女数人,寿昌视之如亲弟妹,全部接回家中供养。
官员把朱寿昌弃官寻母之事上奏宋神宗赵顼:“嗟君七岁知念母,怜君壮大心愈若,不受白日升青天,爱君五十长新服,儿啼却得偿当年……感君离合我酸辛,此事今无古或闻……。”王安石也有诗云:“彩衣东笑上归船,莱氏欢娱在晚年,嗟我白头生意尽,看君今日尽凄然。”神宗诏令官复原职,从此,朱寿昌弃官千里寻母之事遍传天下,孝子之名得于遐迩。此正是“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朱寿昌官至司农少卿、朝议大夫、中散大夫,年七十而卒。
“曹娥投江”砖雕,灰陶质,长方形,长30.3、宽15.6厘米。砖面内凹凿成壼门状,壼门开光内的浮雕由于年代久远,有点模糊,但依稀看清楚人物立在江边,长袖掩面,背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江。这是“曹娥投江”的故事。
《曹娥投江》讲述了东汉孝女曹娥的孝行。东汉时期,曹娥的父亲是一位巫师,因在五月初五舜江去迎接潮神时,一个不小心,跌倒水里去身亡,不见尸骸。14岁的曹娥沿江哭号,昼夜不息。最后,把衣裳抛到水里去,暗暗地祷告。衣裳到那里沉下去的地方,自己也就跳了下去。几天后,曹娥抱着他的父亲,两人的尸首浮到水面上来。县长度尚悲怜其义,为之改葬,命邯郸子礼为之作碑,刻以诔辞,这就是碑帖史上著名的曹娥碑。
有关曹娥碑,还有一个故事。传说曹操与杨修过曹娥碑下,见碑背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8字,甚是奇怪。其实所谓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此处暗喻“绝妙好辞”4字。杨修顿悟,曹操骑在马上,苦思30里方解其意,不由长叹一声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在浙江上虞,有一条江叫“曹娥江”,这条江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而得名。
砖雕,就是古代匠人在青砖上雕刻图案,是古代汉族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由东周的瓦当、汉代的画像砖等发展而来,宋金时成为墓室装饰品,从明代开始发展为建筑装饰品,广泛应用于寺庙、园林和民居。
民间砖雕实用性和观赏性兼具,不盲目追求精巧,以保证建筑构件的坚固,能经受日晒和雨淋。在图案内容方面,亭台楼阁、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世俗生活、花鸟走兽等都能入画,题材广泛,寓意吉祥,表现形式多样。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借以维护其统治的主要思想基础。汉魏以来,封建统治者为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地位,集人伦楷模之大成,编织了一个个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故事流传于世。
金元时期,由于宋代理学“同植纲常,同扶名教”的影响,加之金代全真道教的提倡,孝子故事的流传盛极一时。刘祖谦的《重阳仙迹记》称:“中南山重阳祖师,始业行卒成道,凡接人初机,必先使人读《孝经》《道德经》。又教之以孝谨纯一,其立说多引六经为证。”元初总领道教的邱处机曾建议元太祖以孝道来建立统治秩序。《新元史·邱处机传》云:“一日雷震,太祖以问处机,对曰:‘雷,天威也,人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惊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畏天威,明孝道,以治天下。”在此形势下,孝子故事不仅作为戏剧、小说、绘画的重要题材予以颂扬,同时还从中选择了二十四个所谓典型的尽孝人物,汇编成册,成为在民间流传甚广的通俗读物。
百善孝为先,当今重温这四个古人孝道故事,就是发扬光大“孝”这种传统美德,让更多的人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做一个有职责心的、高尚的人,为弘扬孝道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