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的酒店,再浏览价格就上涨了”、“经常点的外卖,时间长了价格都上去了”……
你被大数据“杀熟”过吗?
2020年10月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规定》指出,禁止“在线旅游经营者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
业内受访专家认为,这是相关部分首次明令禁止大数据“杀熟”行为,从旅游服务领域入手进行规范,体现了有关部门的监管决心。而从根本上全面遏制大数据滥用现象,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一步平衡数据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数据安全。
平台大数据“看人下菜碟”
“有一次从南宁飞西安,通过某订票平台订票,刚开始票价显示是600多元,刷新后却显示成800百多元,用朋友的手机再次翻看还是显示600多元。” 近日,央视点名报道在线订票、旅游等平台的大数据杀熟现象时,一位消费者表示。
此前也曾有人在社区网站分享被大数据“杀熟“的遭遇,“偶然得知,某网站预定的一家常住的酒店,淡季价格约为300元,用朋友的账号查询也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查是380元。”
大数据分析专家、北京融信数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广志说,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商家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判断得出的用户消费画像,进行相同商品区别定价的行为。换言之就是“看人下菜碟”,同一件商品或者同一项服务,商家推送给老用户的价格要高于新用户。
举例来说,平台根据定位判断出用户附近的商店较少,则显示出的商品就会加价;还可以根据用户搜索关键词、时间、频率,判断出用户是否着急,进而调整报价。
事实上,大数据“杀熟”现象已经持续多年。2018年,“大数据杀熟”作为年度“社会生活类十大流行语”之一进入大众视野。2019年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对“大数据杀熟”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6%的被调查者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且多集中在网购、网约车、在线旅游等领域中。
新规禁止“杀熟”
针对大数据“杀熟”现象,相关部门已开始采取措施进行监管。
10月1日开始实施的《规定》明确指出,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新规的实施得到业内普遍认可:将对在线旅游和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均将起到监管、促进的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所长周汉华公开表示,新规在在线旅游经营服务领域将以前电子商务法的规定进行细化,更具有指导性。
“而从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新规将有效制约大数据在旅游行业的‘杀熟’现象。”张广志表示,大数据‘杀熟’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部分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则大胆地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把用户进行分类,进而“看人下菜碟”。而新规中出现的“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的关键词,将对旅游行业中有此心思的企业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
专家:从立法上保障数据开发和数据安全并行
身处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往往防不胜防。
在大数据领域从事多年的张广志认为,“杀熟”涉及到衣食住行各行各业,是大数据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滥用走偏了方向,全面遏制该现象仅凭借单领域的相关规定,效果有限,应尽快从立法上保障数据开发和数据安全并行。
尽管我国多部有关法律规定,“经营者在征集个人信息之前需要向消费者明示收集信息的方式、范围以及用途,并在收集信息的格式合同中予以明确”,但类似上述“擦边球”的操作屡禁不止。
“立法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进步。”张广志表示,在合法合规地获取用户的信息数据后,平台对于数据的储存、管理、应用也应该受到更多立法的制约,比如,细化信息收集范围、明确信息数据储存和管理的责任边界,尤其是规范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场景的范畴、方向,踩线后的处罚标准等。